【网络普法看河南】河声丨豫网普法开新局 法治春风润心田

2025年05月23日08:08

来源:大河网

  随着网络时代的深入发展,网络普法工作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。近日“全国网络普法行·河南站”活动正如火如荼筹备推进,一场覆盖千万网民的法治教育实践即将在中原大地铺开。从黄河之滨到伏牛山麓,河南正以“破圈”的勇气创新普法形式,用科技的力量赋能法治传播,借协同治理筑牢清朗网络根基,让法治的春风浸润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。

  破陈出新,让法律从文本走向生活。“法与时转则治,治与世宜则有功。”河南深谙新时代普法之道,将网络普法作为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,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,让法律条文真正“活”起来。在郑州金水河畔的社区广场上,由退休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“法治轻骑兵”,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编成情景短剧,剧中,诈骗分子利用 AI 换脸技术实施网络诈骗的桥段让围观居民连连惊呼,而剧中穿插的 “三不原则”—— 不轻信、不透露、不转账,成为群众口口相传的防诈口诀。在洛阳举办的“洛水法治杯”网络普法创意大赛中,参赛者们各显神通。有创作者以龙门石窟壁画为灵感,用国风漫画形式解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;更有高校团队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网络侵权条款改编成说唱歌曲,在短视频平台收获超百万播放量。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普法形式,让晦涩的法律条文化作百姓身边的“法治故事会”,真正实现了 “法律条文从文件中来,到生活中去”。这些创新形式打破了传统普法的壁垒,让普法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,让法律条文变得“有血有肉”。

  科技赋能,让普法从单向走向互动。站在数字技术发展的潮头,河南积极探索“互联网 + 普法”新模式,用科技为普法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。虚拟主播“豫小法”一经推出便成为河南普法的“新名片”,这位扎着双马尾、身着汉服的虚拟普法达人,通过直播解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网络侵权案例时,运用生动的动画演示和实时弹幕互动,单场直播观看人数突破50万,相关话题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,网友们纷纷留言:“原来法律知识也能这么有趣!”除了“豫小法”,河南开发的“智慧普法”小程序更是将普法服务送到群众指尖。依托全省政法系统大数据平台,该小程序能够根据用户浏览记录精准推送定制化法律知识,自上线以来,已累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超200万次,帮助解决网络购物纠纷、劳动权益保障等实际问题3.2万件,真正实现了“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腿”。

  协同共治,让治理从单兵走向全域。网络普法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。河南以“清朗・豫剑护网”专项行动为抓手,构建起“普法 + 治理”的协同机制。在 2024年河南省公安厅组织开展的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期间,河南网信、公安部门紧密协作,联合发布典型案例视频,详细解读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,视频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播放量超 2 亿次,形成强大的舆论震慑。商丘市打造的“网络普法社区”更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样本。通过整合社区网格员、执业律师、法律志愿者等力量,建立“线上咨询 + 线下调解”的服务模式,让社区网格员化身“网络信息哨兵”,不仅关注线下民情,更紧盯线上社区群、社交平台的动态,发现信息及时上报。执业律师作为“法律智囊团”定期开展线上法律讲座,解读网络热点法律问题;法律志愿者走进居民家中发放网络普法手册,讲解网络安全知识。这种“全民参与、全域覆盖”的治理模式,形成了多方协同、上下联动的治理格局,法治精神真正融入网络空间的毛细血管,实现了网络治理从 “单兵突进” 到“全域协同”的跨越。

  “积跬步以至千里,积小流以成江海。”从街头巷尾的法治短剧到云端的虚拟主播,从指尖上的法律服务到全域化的网络治理,河南的网络普法工作通过一个个创新举措、一个个典型案例的传播,正逐步汇聚起强大的法治力量。当创新的种子在普法土壤中生根发芽,当科技的力量为法治传播注入动能,当全社会共同编织起网络治理的法治之网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河南对法治文明的执着追求,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法治建设的河南实践。相信在这场永不停歇的法治接力中,河南将继续以创新为笔、以科技为墨、以共治为纸,书写更加精彩的网络普法新篇章,让法治的光芒照亮网络空间的每一个角落。(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陶玉)

微信图片_20250523094210.jpg

相关推荐

 · 【网络普法看河南】河声丨以法治之力铺就网络强国建设“快车道”

 · 【网络普法看河南】河声丨解码中国网络法律体系的治理智慧


责编:赵地   编辑:赵地  审核 :王世洋

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