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,今年“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”的主题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本质,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。在气候变化威胁加剧、生物多样性持续退化的时代背景下,这一主题不仅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,更是对地球生命共同体命运的深切关怀,彰显了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。
历史经验表明,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与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。古代两河流域因过度开发导致苏美尔文明衰落,玛雅文明因生态破坏而消亡,这些惨痛教训印证了恩格斯“自然界报复”的警示。工业革命以来,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使全球不少湿地消失,不少陆地生物栖息地改变,物种灭绝速度超出自然灭绝率千倍。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已使地球陷入危机,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。
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需要创新制度设计。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:三江源国家公园实施退牧还草后藏羚羊数量恢复了;最高法指导长江流域法院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持续创新增殖放流、补植复绿、技改抵扣、碳汇认购、搭建人工鱼巢等生态环境修复执行方式。在“中华水塔”三江源、“南水北调”水源地、大型湖泊、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等地点,人民法院积极设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(修复)基地,把对环境的司法保护从审判阶段延伸至判后环境修复阶段,切实保障生态修复义务有效履行,全力维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。
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的《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5月21日对外发布。这份行动方案提出,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,到2027年,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%左右;到2030年,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;到2035年,美丽河湖基本建成。行动方案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,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统筹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治理,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,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,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。
据悉,生态环境部组织制定了国家层面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,共确定2573个河湖水体,基本覆盖我国具有重要生态功能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、社会关注度高的大江大河干流、重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水库。这都是中国守护“万物共生”的生动实践。
站在人类文明新的历史节点,“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”理念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。它要求我们以整体性思维重新定义发展目标,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寻找平衡点。唯有秉持共生理念,构建责任共担、利益共享的全球治理机制,方能在守护生物多样性中实现文明永续发展,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机盎然的蓝色星球。(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)